近年来,清朝的宫廷剧大火,在电视剧里面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皇帝身边的人拿着皇帝的圣旨去宣读,情形大概就是这样子的:
一个管事的带着两个随从或者带领着一对人马到了官员的家中,打开手中半米长的圣旨,开头八个字:“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接着开始念内容,啰里啰嗦念完之后加上两个字,“钦此”。完了之后就是官员谢恩,接着从管事的人手中接过圣旨。
这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一个流程。但是在历史上的圣旨并没有前面那八个字和后面这两个字。
历史上真正的圣旨一般都是分为两种,一种是皇帝本人亲自写的,还有一种是皇帝觉得自己的字不太好看,就让自己身边那些写字好看的文人们代替写的。
这些能够帮皇帝写圣旨的人基本上在书法上造诣颇高,这些代写的圣旨和皇帝亲自写的圣旨不仅仅在字迹上面不一样,其他也是有区别的。皇帝亲自写的圣旨开头有昭曰,代写的圣旨开头有制曰。
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圣旨虽然长度都不一样,但是绝不像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那么短,有的圣旨内容太多的话能够长五米左右,稍微短的也起码在两米左右,基本上清朝时期的圣旨是最长的。
因为在清朝,皇帝是满人,但是很多的大臣们是汉人,所以在写圣旨的时候,会写两种文字,一种是汉字,一种是满文,汉字从右边往左边写,满文从左边往右边写,写完之后在两种文字中间的地方写上何年何月何日,并把皇帝的印玺给盖上去,这样就成为了一个能用的圣旨。
圣旨不光是在用的时候有很多的讲究,圣旨本身就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
清朝的圣旨材料是一个叫做“江宁织造”的专门提供的,这也是专门给皇家制作布料的地方,其技术和工艺都是当前最好的。
针对圣旨,江宁织造专门的织出了一种提花棉缎。还不止一种,因为圣旨也是有等级的,分别为一色的圣旨,三色的圣旨,五色的圣旨,其中最高级别的圣旨是七色圣旨,这也和古代的七彩祥云交相呼应。并且圣旨的两端会织出两条栩栩如生的龙。
不仅如此,我们看到圣旨都是卷轴样式的,所以轴柄也非常的讲究,最好的是玉质的,稍微差一点的是黑犀牛角造成的,再差一点的是贴金轴,最后是黑牛角。
皇帝给官员们颁发圣旨的时候,也是看这个官员是什么级别,一品大员基本上就是玉轴加七彩,级别越往下材质越差,颜色越少,基本上五品官员们接到的圣旨都是黑牛角作轴,一种颜色做布料。
这也符合了古代官员们严格的等级制度,就连颁发的圣旨都是不一样的,可想而知其中的待遇相差多么大,所以很多的人想升官也是有原因的。
清朝的时候圣旨基本上都是大学士们拟好的,而且是经过多人的斟酌和加工过的,所以圣旨上面内容让人觉得浑然天成,虽然古代人不用标点符号,但是照样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感和自然。
有时候官员们收到圣旨都会当做传家宝保存下来,但是现如今能够妥善保存的不多了,因为有的家道中落之后,后人们把圣旨拆了卖掉其中的轴柄来维持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