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树军专栏】
学校跑操跑成艺术品,究竟爽了谁?
原创作者|杨树军
“天下第一操”是衡水中学跑操。
“所有学生同一时间抬头、挺胸、曲臂、跨步……一瞬间,一个个静止的方阵变成了一道道奔涌的洪流,朗朗的书声变成了震天撼地的呐喊,整齐的步伐在大地上奏出铿锵的鼓乐。这就是衡中的跑操,它已经成为衡中一道独特的靓丽风景。”来自衡水的声音总是那么催人奋进。
对衡水中学来说,考试分数才是这些实用主义者信奉的表达方式。相对而言,身体健康不算实用性指标,但是,如果它能够被看见,那也算很实用的啦。
学校的事情总是那么复杂,如果以能否“被看见”为标准,事情就简单多了。阅读当然是很难被看见的,因此大部分学校不会在此浪费时间。就算是搞阅读,他们选择的思路也是——表演。比如,千人诵读经典,再配上音乐,饰以彩服,请上媒体……一场热热闹闹的活动盛大开场。学生们记住的是热闹,跟阅读有个毛关系。
老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也没什么看头,但上课能拿奖就不同了。你们一节课“磨”几个月,为的是拿大奖——被看见。每天呈现在孩子们面前的课没有人去“磨”,因为它无法被看见。
考试分数被看见的学校毕竟是少数,通过阅读影响孩子们的一生显然太遥远,上好每一节课又太平凡,花式跑操算是一个多快好省的项目。当跑操被淹没的时候,我们就换成健美操、武术操、交谊舞操、绳操……
老电影《地道战》中有一句著名台词:村子建好,地道开挖——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儿。
仪式感是常常被提及的一个“大词”。
学校真的需要仪式感吗?教育越来越昂贵的年代,教育的意义日渐空疏,教育正在变得空洞,借助于某个工具对教育对象进行筛选正在成为我们学校的唯一使命。这种筛选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一张试卷,这样的动作我们每天都在重复。不需要仪式感。
仪式感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校园生活永远处在波澜不惊中,地球以每秒钟三十千米的速度绕太阳运行,地球上每秒大约五个人出生,两个人死亡;我们在长大或变老,人生轨迹各自顺流而下,然后在某个岔路口不期而遇或各奔东西……真正的教育就发生在这种波澜不惊之中。
孩子们的改变多半不是从某个特定的日子开始的。好的教育一定使受教育者变得更美好,但我们学校更常见的却是形式主义——为了取悦别人大费周章。仪式感需要被期待,因为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东西需要一个匹配的方式——形式主义背后是空的,最多有一些功利心。
小王子第二天来看狐狸时,狐狸让他“最好还是在原来那个时间来”。狐狸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
这样的时刻绝对配得上一个隆重的“仪式”。我们郑重其事地告别一段日子,是为了更好地开启新的旅程。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地方,他们读书是在成长,参加活动是在成长,他们通过奔跑练出一双强健的腿脚当然也是在成长。
小王子说:真正重要的东西肉眼是看不见的。配得上仪式感的必然是真正重要的东西——华丽而空洞的跑操不在其列。
事实上,学生按什么样的路线跑步都没有问题,真正有问题的是我们的教育价值观。
长期以来,真正左右我们教育行动的是表面化业绩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家长看得见、领导看得懂;跑操多热闹呀,连天上的飞鸟都看得见、看得懂。
当全社会都在弯道超车时,这种方式本身就显得既聪明又合理。蔬菜瓜果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上市,鸡鸭鱼肉也可以更快变现……孩子们当然也能在更短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但所有被省略的过程都被记录在案,并成为我们永远的亏空。愈演愈烈的教育功利化目标就是我们教育的癌细胞,这样的肌体不配拥有明天。
我们今天省下的时间,只是留待明天去蹉跎。你可以拥有这个、那个……然后拥有幸福——我们被告知要流汗修铁路,否则怎么通往天堂呢?但是我们坐在山坡上,心无旁骛,那就是天堂呀。许多入职不久的年轻教师会被告知,你必须努力取得这样那样的荣誉,你必须被认可,必须评职称,然后你就陷入了某个圈套……
虚荣心就是我们最大的软肋。梭罗说,我们生活真正需要的账目脚拇指盖上都写得下。我们最该在意的是一件事在孩子们心里意味着什么,而不是它可以让学校得到什么——绕过那些迷宫,一切以学生的成长利益为取舍。
对衡水中学来说,跑操也是为了刷题——分数才是这所应试教育大本营的核心价值。这里极致化的应试教育我们学不来,那里已臻艺术化境的跑操我们最多学个样子,倒是我们急于被看见的心情就像一个努力卖弄花裙子的小女生。
“每一次的呐喊,都是学生对自我理想的一次召唤……”衡水中学“官方”总结跑操有十大功效,其中锻炼身体只是其中的二十分之一。
生命在于运动,但跑操的运动量可能还比不上让孩子们下课在校园里痛痛快快地玩一会。但我们不允许孩子们课间在校园里跑,为什么?那叫乱跑——不好看。
别再说跑操是为了学生的健康,那最多就是“副作用”。衡水中学的“第一操”是他们刷题的延续,是他们将应试教育推到极致的视觉化展示。他们真正在意的是,终于找到了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特色项目”——它有用,但无意义,就像那些考试一样。
我们学校与其让孩子们乌烟瘴气地折腾半小时,不如让他们在家多睡会儿。教育部都发文了——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你们心里最清楚,为了让那个“动图”看起来更好看,已经耽搁了他们多少个10小时了。
在我们委身的这个领域里,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对自己面前的事情并未有过长时间、深入的思考。我们行事的依据就是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然后就是被动地完成被交办的任务。在这种场景下,我们最大的诉求就是被——看见!
被看见的那一瞬间,我们就已经爽了。
对孩子们来说,每天作业考试跑操的学生时代不值得回忆。倒是站在领操台上人,他会以为自己很重要,他每天早上布出的十面埋伏阵法整齐、复杂、摄人心魄。从天空俯瞰校园,这个二次元的“动图”也会在我们心底留存很长时间。
我们记住的是这样一个壮观的场面,里面并没有孩子们的眼神,以及他们绝望的未来。

(本文为杨树军校长原创,校长传媒获得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