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记者潘玮倩 通讯员林融报道
逃跑的奴隶被主人抓获,即将被扔进斗兽场,被狮子大卸八块。而万万想不到的是,狮子非但没有攻击他,而且与他温情相认。原来,奴隶曾在路途中替这头狮子拔出爪上的刺,救了它。这场相认感动了所有人,最终奴隶与狮子都重获自由。
侠义鼓舞了勇气,博爱继而生发了自由,徐悲鸿巨幅油画《奴隶与狮》,将原本伊索寓言中“知恩图报”思想,进一步提升到人文主义高度。今天上午,2021年4月19日11时许,佳士得方面揭晓本季春拍“最大王牌”——

《奴隶与狮》
油彩 画布?123.3 x 152.8cm?1924年作
款识:悲鸿 甲子初秋 (左下)
估价:3.5亿-4.5亿港元/4500万-5800万美元
?“国之瑰宝《奴隶与狮》,将于5月24日‘香港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艺术晚间拍卖’后,于独件作品专场拍卖呈献”。这是继苏轼《木石图》、常玉《五裸女》等创下拍卖世界纪录后,佳士得再度推出的亚洲艺术史诗级拍品——该作3.5-4.5亿港元的估价,令其成为史上估价最高的亚洲艺术品。
佳士得亚太区总裁庞智锋(Francis Belin)对此表示:“我们深感荣幸呈献此幅极为珍贵且具有重大文化意义的稀有巨作。”他说,拍卖这件博物馆级作品标志着拍卖史上的里程碑。


1.油画的价值
徐悲鸿是中国现实主义绘画一代宗师、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基人。《奴隶与狮》标志着徐悲鸿艺术生涯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是其最具重要性与代表性的名作之一,亦是中国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巨作,被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最重要的油画作品之一。2006年在佳士得香港,以5,300万港元创下中国油画拍卖纪录。
据拍卖行方面透露,这幅作品是私人藏家手中尺幅最大的徐悲鸿油画。徐悲鸿主题性油画罕见,市场上有史以来出现不超过6件。
油画本来就在徐悲鸿的创作中比例甚小。1919年开始的8年留学期间,他以解决造型能力为主要目标,主要精力用在素描、速写方面;而且油画材料对于这位年青的游学者来说,也显得昂贵。回国之后,虽也创作过大型油画,但改良中国画的意愿,使画家将大部分精力都放诸于国画实践。物以稀为贵,《奴隶与狮》因此引发市场广泛期待。
据《徐悲鸿年谱》,“1924年的这件《奴隶与狮》是目前所见徐氏最早的主题性油画创作”。“后继《田横五百士》(1928-1930年)、《徯我后》(1931-1933年)、《愚公移山》(1940年)等作品,皆受本作开创性的重要启发。其为中国现代艺术开拓出一条改革创新之路,历史价值极高。”佳士得方面表示。
2.艰辛与威猛的共鸣
《奴隶与狮》创作于1924年,当时徐悲鸿29岁,他选择这样的主题决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与他的现实境遇和精神追求密切相关。《徐悲鸿年谱》在“甲子初秋”前后有这样的记载:“六月,画室玻璃房顶被冰雹打碎,按契约规定由自己赔偿。经多方借款,仍未能修复,后经我国驻德公使赵颂南资助,才闯过这一难关”;“七月,为感谢赵颂南的帮忙,为赵夫人画像。”
“时年29岁的徐悲鸿,在其虽不漫长但却充满艰辛的人生路途中,屡屡在困境中因别人的帮助而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黄警顽、黄震之、康有为、蔡元培、傅增湘……没有他们中的任何一位,徐悲鸿都难以有如此的机遇和如此顺利而疾速的进步,而早就受侠义思想影响的徐悲鸿,本就比常人更懂得感恩和报恩的道德意义。”
由侠义而引发的对勇气的追索和崇拜,也因此在他的马、鹰、狮等威猛的动物意象中得到体现。在他广为人知的奔马系列中,强壮气势下四蹄腾空的生灵,是对蓬勃生命力的歌颂,也是在超越物种之上的视野里对飞扬之“灵”的共同赞美。
他的这种气势特点,与同期不少画家温情脉脉的文化呈现,形成了鲜明对比。
3.对国家崛起的信念
并且,狮子还寄托了徐悲鸿对国家崛起的信念。狮子虽然是猛兽,但其性和易,与虎豹不同,所以被称为兽王。徐悲鸿曾创作过数十副以狮子为题材的中国画巨作,《狮吼》、《负伤之狮》(1938年)、《会师东京》(1943年)等重要作品贯穿其一生。
“画中狮子受伤求助,神情却威严与自尊,象征着正义与友善,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备受欺凌的奴隶不惧而博爱,亦表现出生命力与神性光辉,实为民族形象的象征。徐悲鸿将原本寓言故事中的‘知恩图报’的思想,提升到悲天悯人的关怀精神,进而审思人性与博爱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及自救民族于危亡,强调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实现民族振兴的伟大复兴目标”,佳士得方面如是表示。

《奴隶与狮》
?素描,47.5 x 63 cm.,1924年
北京徐悲鸿美术馆藏
本作流传有序:本作品的同年的素描草图收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本作品有数个重要出版纪录: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出版的《中国艺术巨匠徐悲鸿》;新加坡美术馆《徐悲鸿在南洋》出版,也曾参加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徐悲鸿在南洋”大展。